[语文手抄报改恩资助]语文手抄报:课改理念之浅窥
【banbao.jxxyjl.com--语文手抄报内容资料】
面向新世纪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从2004年秋在四个省区试点,随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这是在1997年开始的上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取得显著实效并已经在全国普遍实施的基础上,为衔接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而设计的。新课改既为普通高中教育带来新的理念和方式,也使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新一轮的课改和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理念的不同,新课改受多种理念的指导,其中最重要的是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并且 确定了六大教育新理念。现以1996年课改前朱宗明的《故乡的榕树》教案,与2005年课改后李镇西《给女儿的信》教学实录进行比较,看课改前后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具体在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 课程观不同
李镇西的教学设计追求课程教学的整体价值,上《给女儿的信》是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指导阅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并且超越单一的认知性课程观,确立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李镇西认为教案很难写,因为他也预知不了课堂上会发生什么,他认为语文教学内容不是给定的,而是动态生成的,师生都可能成为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因为语文课上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对学习过程的经验。语文课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因此李老师在上课前并不设定问题的具体答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并不是像传统老师那样明确预先设计好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建构,从而解决问题。而朱宗明的教案《故乡的榕树》虽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所体现的仍是较为传统的课程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三维只讲一维,设置的问题表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是事实上只会有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能打出来,事实上并没有给全体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并且答案是事先预定的,并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其课程是给定的而不是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有老师来定,依然是在强调“精英教育”和“缺乏个性”的樊篱内徘徊。
二、 教师观学生观不同
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体现了新课程强调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换。传统教学强调老师的“教”,而现代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李老师启发学生质疑探索,与学生一起合作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没有教师权威,师生之间没有距离,教师不是知识被动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课程研究者、开发者、创造者。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规定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他是积极的、能动的教师形象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教师形象。学生在课上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勇于质疑与探索,而且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愉悦的是一种享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朱宗明的《故乡的榕树》,只是允许学生自圆其说,但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是主角,学生依然依然是被动的,学生的思考与探究缺少主观动机,是为完成任务而思考,因此很难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三、 教学观和学习方式不同
1、在教学方式上。李镇西教学实录体现的是注重反思的建构的教学观,在谈论父亲如何回答女儿什么是爱情时,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没有苦口婆心的说教也没有严厉的命令,却让学生自己感悟到爱情的美和力量。他的课不仅让学生有所知,更重要是让学生有所悟,而且这个过程是学生自己自主建构的。李老师语文教学方式是新课改倡导的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方式, 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独立、互为存在、发展的主体,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完全不同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满堂灌一言谈,改传话为对话,采用谈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营造一种平等的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确立的学生主体性地位。他强调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师生之间有信息的沟通,有情感的交流,有心灵的碰撞。朱宗明的《故乡的榕树》则是较为传统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给出答案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是一种重视结果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课堂比较机械缺乏互动交往,这种教学模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思考是受到束缚的,阅读不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容易造成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12
2、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李镇西老师的教学不仅涉及到课内的知识而且涉及的课外,在大家被真正的爱情感动时,李老师让学生唱起了《最浪漫的是》,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顶峰,加深学生的个人体验。在这里流行歌曲就是课外资源,学生和老师都是资源的开发者。事实上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都可以被引入课堂,为我们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开放视野和实践能力建立了教育平台。而朱宗明的《故乡的榕树》开发的依然是课文资源,不是开放的资源观,教学视野较狭窄。
3、在学习方式上。在当代课程知识观看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应该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989年11月,澳大利亚的埃利雅德博士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认为,一个人要想在未来获得成功,必须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和开拓能力的。李镇西的教学实录中然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勾出来并交流感想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他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让别的同学去思考讨论帮助解决问题,学生给出的回答他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让大家补充,这里体现的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提倡自主意识合作精神,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朱宗明的《故乡的榕树》教案中,提出问题或者让学生直接回答,或者让学生前后位讨论,老师巡视启发点拨,但是这样的讨论式的学习并不是自主的,也算不上是合作探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起不到对学生启发点拨的作用,这种讨论往往最后变成了一种形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的接受学习、书本学习、个别学习合同步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创新。
四、 生活观不同
所谓生活观,即语文教学对语文与生活关系的基本态度、看法。李镇西教《给女儿的一封信》,首先问学生一个问题,有没想父母问过:爱情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回答的。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扣住了十四岁学生的心,而且爱情正是学生都会想却不敢提及的问题,这一课上的很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回归生活,联系社会,不仅联系到学生的生活,而且联系了自己的生活以及作者的生活,因为“面对火热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只有充分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语文教育与个人生活具有天然的本质的联系,语文是个体生活最重要的工具和生存方式。李老师通过生活进行语文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走向自然、走入社会、走向生活。因此没有将语文教学纯粹“学科化”绝对“课堂化”,而主张生活化、实践化、活动化。在生活中学语文,体验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语文对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以及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独特价值。朱宗明的《故乡的榕树》,更多的是限于课堂限于书本,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的的体验不够重视,这样的教学重在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脱离生活,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同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就“教什么”的问题,这与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有关,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改革目标的规定,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内容”界定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观点和态度等。另外“教什么”要根据学生应该“学什么”,是依据学生的实际和现有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情感特征等等来确定。上述所选文章都是现代文,教学内容应注重文章内容知识,阅读技能,阅读策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选择。这两篇文章的教学都涉及到了文章内容知识,阅读技能,阅读策略,且不做比较。但是李镇西的教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选择上做的很好,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自己感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让学生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能够以学习来指导生活,对爱情形成正确的态度,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爱情观。在阅读技能上重在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感悟及思想的理解,在阅读策略上重在培养学生对文章的评价与鉴赏能力,比较符合高一学生的起点状态的需求。朱宗明的《故乡的榕树》教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内容选择的较少不够重视,在阅读技能上更注重语感的训练,这属于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技能,在阅读策略上一朗读为主。重在认知教学,局限于传统的狭义的知识观,教学内容选择的人文性不够,在学生学习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中不能重构个体的精神世界。
12本文来源:https://banbao.jxxyjl.com/yuwenshouchaobaoneirongziliao/18039.html
-
【开天辟地手抄报大全】语文手抄报:开天辟地详细阅读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它无边无沿,没有上下左右,也不分东南西北,样子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这浑圆的东西当中,孕育一个人类的祖先——盘古。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在这浑圆的东西中孕育成熟了。他发现眼前漆黑一团,非常生气,就用自己制造的斧子劈开了这混混沌...
-
[关于女娲补天的手抄报]语文手抄报:女娲补天详细阅读
女娲补天——中国古代汉族等部分民族神话传说之一,女娲和伏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女娲抟土造人,使盘古大帝开创的世界不再沉寂。女娲氏;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象蛇一样苗条。女娲补天的故事和盘古开天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
-
五年级关于鉴赏的语文手抄报_语文手抄报:散文的鉴赏技法详细阅读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 读散文要识得“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
-
五年级语文手抄报_语文手抄报:随机应变详细阅读
编辑:你的这篇文章写得太松散了。作者:若按散文发,我同意。编辑:但写的太杂乱了。作者:那就按杂文发吧。编辑:作品显得太幼稚。作者:那就请按童话发吧,我不介意。编辑:说实在的,没有一点新意。作者:是吗?那就按古文发好了。数肋骨儿子:“爸爸,今天彼特由于作弊被开除了。”爸爸:...
-
【五年级语文手抄报内容资料】语文手抄报资料:门可罗雀详细阅读
门可罗雀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为汉武帝手下的、两位大臣合写了”一篇传记,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郑庄。汲黯,字长 孺,濮阳人,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 后来又任...
-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手抄报|语文手抄报素材:才女李清照详细阅读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于贵族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曾任官礼部侍郎,提点京东刑狱,是位身上带点风雅气息的官员。据宋史本传说,李格非工于词章,文字活泼,叙述传情生动清洵,生平祈慕陶渊明,带点出世之人的倾向。可惜他的作品失传,我们已无缘见到。清照的母亲,是王拱辰的孙女,王拱辰是状元,据说也很渊博,因...
-
五年级语文手抄报内容资料_语文手抄报资料:高山流水详细阅读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
-
远离邪教手抄报资料100字_语文手抄报资料:远离邪教详细阅读
教室里一片寂静,连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听得见。我一肚子的疑问:奇怪,今天怎么 这么安静?啊,我恍然大悟,原来准备看电影呀!看完后才知道,这是一部教育片。我朦朦胧胧的知道:邪教的行动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不去考虑对社会的危害,更有其甚者直接危害我们的社会、人民和国家。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李桂荣用...
-
二年级语文构思一单元手抄报_语文手抄报:名家构思拾取详细阅读
构思,是指作家、艺术家在着手创作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包括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安排人物和情节、探索艺术表现形式等等。在构思过程中,作家、艺术家有各自不同的习惯和方式,或睡或坐,或动或静,总之,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构思出一篇篇精妙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思的佳话。一、睡中思&ld...
-
五年级语文手抄报内容资料_语文手抄报资料:壁虎和兔子详细阅读
壁虎和兔子一起住在陡峭的山崖下方。兔子经常仗着自己有一身洁白美丽的皮毛而嘲笑壁虎,壁虎却不以为然。这使兔子很生气,在它看来,壁虎应该为自己的美丽而赞叹。由于外表的不同和兔子的傲慢,壁虎和兔子每天做的事也自然不同。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壁虎就早早地起了床,爬上陡峭的山壁练习攀爬的本领。而兔子常常睡懒...